(通讯员 何本琼)本月,学校聚焦项目式教学改革,以 “真实项目驱动” 为核心,召开专题分享会,拆解教学改革新路径、展示产教融合新成效。副校长王中林,教务处、各学院负责人以及各学院教研室主任参会交流,共同探讨以 “真项目” 重构课堂、赋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向。
以 “真项目” 重构课堂:电子工程学院亮出改革 “实招”。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帆汇报项目式教学推进成果。他介绍,电子工程学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线,依托“光芯屏端网”产业集群,构建了覆盖现代通信、智能光电、集成电路、电子信息、工业互联网及机电一体化的六大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,与企业真实项目深度融合,实施“校企双导师”制,强化全流程管理与评价。

六大专业 “各显神通”:把 “作业” 做成 “产品”。电子工程学院 6 个专业教研室主任围绕“真实项目驱动、校企协同育人、能力递进培养”理念,现场展示项目式教学改革案例,每个案例都带着 “产业温度”。
1.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聚焦精密器件与特种技术深度融合,依托真实企业来料加工任务,构建“教学做评”一体化实训场景,培养学生从精密仪器使用到精细加工的全链路能力。

2.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攻坚电信产品应用创新实践,以企业真实订单为驱动,学生完成“智慧农业环控系统”的需求分析、硬件设计、PCB 制板、编程调试全流程,项目教学与成果产品依托“巢云引擎”平台实施过程管理与验收。该项目部分作品已被企业采纳并量产,实现“教学-生产-创新”闭环。

3.集成电路技术专业以国产芯片替代项目为主线,引入 Python 及山海鲸工具实现智能测试与异常检测,重构课程体系,开展芯片测试设计、数据采集与 AI 分析任务。

4.现代通信技术专业与烽火联合培养“数据通信现场工程师”,通过光接入、传输、承载三大场景实训,提升学生掌握设备操作与故障排查实战技能,将企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。

5.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构建“研-用-创-产”四阶体系,依托 5G+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从单设备到产线的多层次实训,学生完成数据采集、边缘计算、SCADA 开发等任务,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
6.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强调“机-电-控-数字”整合,引入数字孪生与 AI 技术,开发智能检测系统,以机械零件加工产线为载体,贯穿建模、装配、PLC 控制、虚拟调试及工业视觉应用。

从 “课堂” 到 “现场”:改革要落地,更要 “有用”。王中林强调,项目式教学要聚焦 “模块化课程、教学效率、资源配套 + AI 融合”,持续深化产教融合,坚持 “学生中心、成果导向”。
学校将加快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迭代升级,同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 AI 技术在实训场景中的融合应用,进一步提升教学改革的针对性与实效性。各学院将以电子工程学院的实践经验为参照,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与产业对接需求,持续拓展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深度,丰富真实项目来源,完善 “校企双导师” 协同育人机制,让更多学生在贴合产业实际的实训任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