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1 罗义华教授讲座中
(通讯员冯玫)“不折不从,亦慈亦让;星斗其文,赤子其人”被认为是对著名作家沈从文最经典的评价。在这位一生饱经沧桑、一直追随人性的作家笔下,各色人物色彩鲜明,大多非黑即白。这黑白的艺术世界有着怎样的象征意味?11月22日晚,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罗义华教授应邀走进我校,在学术楼一号厅与近400名学子畅谈沈从文的艺术世界,他以“沈从文的黑白之辩与城乡链接”为题,展示了沈从文笔下的黑色印记和白色诱惑。
罗教授说,考察沈从文笔下的各色人物,一种黑白对照的图景赫然纸上:其中乡土人物多为黑色脸谱,城市或理想生命形态中的人物多有一张白色脸谱。如《边城》中翠翠的模样与性情:“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,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,触目为青山绿水,故眸子清明如水晶。”又如《月下小景》中“傍近他身边,有一堆白色东西。……女孩子一张小小的尖尖的白脸,似乎被月光漂过的大理石,又似乎月光本身。一头黑发,……无一处不见得是神所着意成就的工作……都有一种神性存乎其间。神同魔鬼合作创造了这样一个女人,也得用侍候神同对付魔鬼的两种方法来侍候她,才不委屈这个生物。”黑与白的对峙,是沈从文小说中极富象征意味的存在。
罗教授认为,黑与白的对照,关涉到沈从文精神世界中的城与乡,也指涉现实与理想。基于丰富的文本剖析,他帮助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走进沈从文心灵世界的隐秘窗口:作家通过黑白对照的常态,展现其独特的艺术审美——黑色是最高的美和道德;白色见证了作家美的观念的调整和动摇;黑白的对峙,其实是城与乡空间意识的象征,也是沈从文创作的奥秘:以黑白辩证的方式来寻求一种妥协,实现城乡链接!罗教授的精彩阐释赢得莘莘学子热烈的掌声。
讲座由人文学院和校团委联办,人文教研室主任冯玫副教授主持。

图2 莘莘学子沉浸在讲座中